博客年龄:18年8个月
访问:?
文章:259篇

个人描述

姓名:奥康姆剃刀
职业:外科医生
年龄:
位置:中国/武汉
个性介绍:
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智能

傅斯年:一个人间最稀有的天才

分类:立此存照 | 标签: (转)韩石山  
2012-09-23 23:01 阅读(?)评论(0)
 

说一个人,最好能弄清他是个什么样子。知道了样子,他的性格品质,为人行事,才能落到实处。不知道样子,说起来总有点玄,像个鬼魂似的飘来飘去,落不下来。知道了样子,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。纵然有些出乎预料,也可以让你产生别一种感慨。比如一个建立了不世之功的人,瘦小猥琐,全无伟丈夫的气概,会让你平添人生的信心:彼能如此,我何不能?

 

也有的人,一看样子,就让人敬重不起来,比如我,黄面无须,三角眼吊梢眉,一看就是个穷作家。有的人不用说,样子早在人们心里固化了,比如林徽因,谁都知道又漂亮又干练,怎么个漂亮怎么个干练,各人都有各人的判定。有的人,不说样子,你绝然想象不出来的。傅斯年就是样的人。

 

傅斯年的样子,可说高大肥胖。怎么个高大怎么个肥胖,还是想象不出。

 

说个故事吧。

 

   抗战时期在重庆,有一次傅斯年、李济,还有一个名叫裘善元的,同去参加一个宴会。宴会结束,主人为他们雇好了滑竿。那时候,重庆大概没有出租车,滑竿就是最好的代步工具。六个抬滑竿的工人守在饭店门前,等着客人出来。第一个出来的是裘善元,工人们见是个大胖子,都不愿意抬,互相推让,总得有人抬,两个自认倒霉的抬上走了。第二出来的是李济,剩下的四个工人一看,比先出来的那个还胖一些,又是一番推让,两个自认倒霉的抬上走了。等到傅斯年最后出来的时候,剩下的两个自认为逮了便宜的工人一看,吓了一大跳,这个比刚才那两个还要胖,两个工人抬起滑竿扭头就跑。

 

在我的印象里,当然是读书得来的,民国时期的名人,高个子的不多,军人里头,冯玉祥是高个子,当在一米九。文人里头,创办南开大学的张伯苓是高个子,也在一米九。清华教授杨振声是高个子,当在一米八。傅斯年的个子,跟普通人比起来,算是高的,跟高个子的人比起来,不会很高,也就一米七五吧。主要是胖。当时就有人叫他“傅大胖子”。

 

大胖子是大胖子,不黑,可说是个大白胖子。据他的秘书那廉君回忆,抗战期间,社会学家陶孟和曾说:“傅孟真要是唱平剧,扮曹阿瞒,不必穿厚底靴子,也不需要穿棉坎肩,更不必在脸上搽白粉。”平剧就是京剧,曹阿瞒就是曹操,舞台上的曹操都是白脸的。(《傅斯年的故事》)孟真是傅的字,那个时代,朋友间都是叫字的,亲切,也敬重。

 

傅斯年的胖,不是后来饱食终日,无所用心吃胖的,年轻时就胖。蒋梦麟是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,去北大代蔡元培处理校务的,当时傅斯年已经毕业,还没有去英国留学,见过傅。这是两人首次见面。蒋看到的是学生时代的傅,“他肥胖的身材,穿了件蓝布大褂,高谈阔论了一番五四运动的来踪去迹”。(《忆孟真》)

 

有的人太胖了,忌讳别人说他胖,傅没这个毛病。

 

罗家伦是他大学同学,又一起留洋。在国外,有一次,罗笑傅,“有时是把伏尔泰(Voltaire)的精神,装在赛缪·约翰生(Samuel Johnson)的躯壳里面。约翰生是个大胖子……至于说到孟真像约翰生,他倒不以为侮的;有时他拍拍肚子,还以他自己是胖子自豪”。(《元气淋漓的傅孟真》)

 

这样说来,傅是个高高大大、肥肥胖伴、白白净净,看去也还儒雅和善的人。

 

就这么个样子,好看不好看,得看什么人看,有人看了格外敬重,有人看了说不定就厌恶。

 

历史学家唐振常,年轻时见过傅。1947年夏天在《大公报》当记者,听说傅从美国回到上海,住在枫林桥中研院驻沪办事处,便去探访。唐是个进步青年,当时只有二十四五岁,“本来在政治上就对他很有看法,见他肥胖不堪,穿一件其时上海未曾见过的极花的夏威夷衫,说不出是一种什么味道,就颇不喜欢……这一面之晤,增加了对傅斯年的坏印象”。(《关于傅斯年》)

 

实际上,唐看到的傅,已是在美国治病回来,瘦多了。没办法,政治上先把一个人当成了反动派,怎么看都是个丑陋不堪。

 

人光是个大胖子不是本事,不在乎别人说也不能说就是宽容,也可能是无奈。

 

傅不是这样,他是肚子里有真货的人。唐朝的安禄山,也是个大胖子。据说跳起胡舞,肚子能甩起来。早有反意,未反之前,在皇上面前还要装做一副忠君爱国的样子。一次皇宫宴会上,唐明皇问他,你这么大个肚子,里面都是些什么东西,他说,惟有对皇上的忠心一颗。回去不久,就“渔阳颦鼓动地来”来了。傅斯年的肚子大,是有真学问真本事,有对国家民族的担当,当然,也有对国民党政权对蒋介石的忠诚,要不,大陆解放前不会去了台湾。

 

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,傅斯年是个重要人物,不是说官多大,是品质好,有担当,做的事情影响大。

 

要说官,也不能算小。当过中山大学的文科学长,相当于文学院长;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,中央研究院干事长;北京大学代理校长,台湾大学校长。那个年代,学术机构里的职务,不算是官。抗战时期,当过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,相当于战时议会的议员,就更不能说是官了。应当说,台湾大学的校长,还是个官的。

 

光看这些,只能说是个文化人或者文化官员。一个文化人文化官员,在那么一个时代,能做出什么事情,搁在现在,是无法想象的。傅一生做的事很多,三个小时内说不完,只能挑重要的说,还得有个线索,要不就乱了套了。

 

按照评价,分几个方面说是个办法。我说了不算,得找个大名人。

 

他死后不久,台湾出过一本《傅孟真先生遗集》,序是胡适写的。序里说:“孟真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。他的记忆力最强,理解力也最强。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,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。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,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、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。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,往往带有爆炸性的;同时,他又是最温柔、最富于理智、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。这都是人世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,而我们的孟真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。”

 

这评价很切实,没有什么大话,却不能说低。胡适本人就是个天分极高的人,轻易不会说谁是天才。胡适也是个学问品行都很好的人,轻易不会在这上头这么夸奖人。这样夸傅斯年,可说是个例外。这么夸奖,与两人的关系有关,胡是傅的老师,也是傅的兄长,两人的关系不一般。这不是主要的,主要的还是傅这个人,让胡服气。

 

这些话,不是胡适要给傅斯年的文集写序才说的话。那样就不免溢美了。在给毛子水的信上,也说过相似的话:“孟真真是稀有的天才。记忆力最强,而判断力又最高,一不可及。是第一流做学问的好手,而又最能组织,能治事,二不可及。能做领袖人物,而又能细心办琐事,三不可及。今日国内领袖人才缺乏,世间领袖人才也缺乏;像孟真的大胆小心,真有眼中人物谁与比数的感叹!”(1951年1月7日致毛子水函)到了傅斯年逝世九周年的时候,胡适写了篇《关于傅孟真先生生平的报告》,又说了几乎一样的话。(台湾《傅斯年文物资料选辑》)

 

 

 

我们还是以前一段话作为依凭。品味胡适的这段话,有三层意思。头一句是总的评价。第二句第三句,又是一层,是说傅的根基好,方法好。记忆力理解力,是做学问做事的根基。第三层,是说傅的本领与建树,是多方面的,常人难以做到的。

 

胡适说傅斯年,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,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。看胡适书多的人会知道,这是胡适常说的做学问的方法。看字面,容易理解为大处着眼、小处着手,不对,是说两个方面,两种本领。

 

还是看看胡适是怎么说的。1922年2月26日,商务印书馆给他寄来《章实斋年谱》四十册。他在当天的日记上写道:“此书是我的一个玩意儿,但也可见对一个人作详细研究的不容易。我费了半年的功夫,方才真正了解一个章学诚。作学史真不容易!若我对于人人都要用这样一番功夫,我的《哲学史》真没有付印的日子了!我现在只希望开山辟地,大刀阔斧的砍去,让后来的能者来做细致的功夫。但用大刀阔斧的人也须要有拿起绣花针儿的本领。我这本《年谱》虽是一时高兴之作,他却也给了我一点拿绣花针的训练。”《胡适日记》第三册)

 

把上面说的三层意思归纳一下,胡适的这段话,给我们的线索是:

 

一,记忆力强,理解力强,学业优异;

 

二,学问好,有大刀阔斧的本领,又有绣花针的功夫;

 

三,有办事能力,有组织才干,是天生的领袖型的人;

 

四,情感有热力,往往带有爆炸性;

 

五,温柔,理智,有条理,可爱可亲。

 

可能有人注意到了,我把那几个最字全去掉了。什么事情,轻易不要说最。

 

我们就顺着这个线索往下讲。按胡适的说法,这四个方面,二和三,四和五,在常人身上难以兼有,甚至是对立的,有了这个难有那个,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。这几个方面讲清了,就知道傅斯年是怎样一个人间最稀有的天才了。

 
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