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日志正文
|
||
台湾出版过七卷本的《傅斯年全集》(1980年),湖南教育出版社也出版过《傅斯年全集》七册,时间在2003年。七卷不能算多,但对一个主要精力放在文化教育行政工作的学者来说,也不少了。学问上的事,不能说出了多少本书,还得看达到什么层面。厦门大学教授谢泳说过一句话,“作为学者,傅斯年本人的学问,在他同时代的学人中不是最好的,但他是有真学问的。”(《学术之外的傅斯年》)这话是不错的,再补充一句就更完整了:“他不是那种博大精深的学者,但他是那种有创见的学者,其创见每每为通常学者所不及。” 前两年,湖南学者朱正为花城出版社编过一本《傅斯年集》,在编者的话里,对傅的学术成就有较为公充的评价。他是这样说的:“在新潮社同人中,后来他是学术成就最大的一人。因为他不很注意保存自己的文稿,特别是一些大学的讲义没有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,以致数量上比某些学者要少些。但是可以说是的,凡留下来的都是精品。他治史重视史料,更难得的是史料一到他的手上就活了。他以过人的史识,能够从别人也见到的史料中发现别人没有看出来的内容。他可以说是集历史学家与思想家于一身。” 空说不顶用,举个小例子。 《论语》这本书,千百年来,不知有多少人诠释过,注解过,别说有整套的发现,就是个别的发现,也是难而又难的。在这上头,傅就有惊人的创见。 《论语·先进篇》第一章的原文是:“子曰:‘先进于礼乐,野人也;后进于礼乐,君子也。如用之,则吾从先进。’” 这句话,在《论语》里,是有名的难以理解的话。尤其是先进、后进两词,历来释者众,多难令人称意。杨伯峻《论语译注》的翻译是:“孔子说:‘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未曾有过爵禄的一般人,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。如果我要选用人才,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。’”似乎通了,还是不通,太拗口了。别的不说,把野人解释为一般人,把君子解释为卿大夫的子弟,就不没有多少道理。君子就是君子,绝不会是君子的子弟,野人就是在野之人,低贱之人,绝不会是什么一般人。 看看傅斯年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。 在《周东封与殷遗民》这篇文章里,他说,周室东征,整个灭了殷商之后,殷商之民,大批迁往东部,即如今山东、安徽一带。此后七百年间,周室虽统治中国,老百姓多为殷之遗民,仍奉行殷商的礼仪。这样上边统治阶级与下边人民的习俗就不尽相同。孔子说自己:“丘也,殷人也。”他是尊崇殷商的礼制的。用这样的历史观点来解释《先进篇》里的那句话,一说就明白了。 傅说,野人即是农夫,非如后人用之以对“斯文”而言。君子指卿大夫阶级,即统治阶级。先进后进,自是先到后到之义。礼乐是泛指文化,不专就玉帛钟鼓而言,名词即定,试翻译做现在的话如下:“那些先到了开化程度的,是乡下人;那些后到了开化程度的,是‘上等人’。如问我何所取,则我是站在先开化的乡下人一边的。”又说,先开化的乡下人自然是殷遗民,后开化的上等人自然是周姓的宗姓婚姻了。 胡适在《傅孟真先生的思想》一文里,引用了上面这个例子后,说现在有许多人提倡读经,对这几句话解释得通才配读经;如果解释不通,不配读经。又说:“孟真有绝顶的天才,他替我解决了《中国哲学史》上不能解决的问题。我接受了他的观念,写了一篇五万字的文章,叫做《说儒》,从这个观念来讲古代思想,根本推翻了我过去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见解。” 更绝的是,考古学家董作宾写了本书,叫《新获卜辞写本后记》,傅斯年给写了个《跋》,这个跋有两万七八千字。董作宾是有名的“甲骨四堂”之一,号彦堂,其他三堂是雪堂罗振玉、观堂王国维、鼎堂郭沫若。 他看了傅的这篇跋,非常赞赏,说:“他看了董彦堂先生新得的两块卜辞,两片一共只有五个字,他就能推想到丙个古史大问题——楚之先世,殷周之关系——都可以从这两片五个残字上得到重要证实。”(《傅孟真先生遗集序》) 真正的学术发现,是振聋发聩的,也是惊世骇俗的。不在乎多,有那么几个就行了。多了是不可能的。 这就要说到怎么做学问了。我的看法是,学问之道,在于三力,一是记忆力,二是联想力,三是判断力。记住了,又能从这个记忆点,想到另一个记忆点,三下两下,就有了新的见解,有了新的见识还不行,还得敢于判断。这一判断,就是学问,就是发现。傅斯年的记忆力是惊人的,像《尚书》这类书,都能背下来。他的勤奋,也是公认的,公务繁忙,军书旁午,只要有空儿,总是手不释卷。 对勤奋,我的理解,跟别人有点不同。好多人都说,做学问要勤奋,勤奋读书,勤奋钻研。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,说勤奋是天才的标志。想想确实有道理。不说天才了,只说天分高。只有天分高的人,才知道勤奋,怎样勤奋。笨人,你叫他勤奋,是勤奋不起来的,拿起书就头疼,再使劲都看不进去,再要他“恒兀兀以穷年”,不是要他的命吗?天分高的人,读书研究,是乐趣,是幸福。不让他勤奋,浑身都难受。 傅斯年的学术上的功就,甚至品德的高尚,更多的不是勤奋与修持,还是天分的因素多些。
阅读(?)评论(0)
上一篇: 傅斯年:一个最稀有的天才(二)
下一篇:傅斯年:一个人间最稀有的天才(四)
|
||
评论
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